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天天快播:上海建设全球最大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年底达43%

2023-05-29 15:33:58 第一财经

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,项目建成后,老港基地湿垃圾总处理能力将达到4500吨/日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。

计划于2025年5月建成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,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“补短板、提能力”的重要项目,也是上海市“十四五”期间重点工程项目之一。来自上海城投方面的数据显示,目前,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、二期已经实现全量运营,每日可处理湿垃圾2500吨,其中餐饮垃圾1300吨/天,厨余垃圾1200吨/天。


【资料图】

2019年7月1日起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,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。根据《上海市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》(下称《实施方案》),今年要加快末端设施建设,确保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长效稳定,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能力达到3.6万吨/日以上。具体来看,到2023年底,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稳定在2.8万吨/日、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8500吨/日,充分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需求。

上海城投承担着上海80%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任务,作为上海最大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托底单位,上海城投建成运营湿垃圾厂5座,补齐上海城市湿垃圾处置的“空白”领域,目前处理能力3530吨/日,占上海全市湿垃圾资源化总能力的50%。

记者从上海城投了解到,上海城投还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厂11座,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18500余吨/日,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总焚烧能力的60%以上。焚烧系统均采用国际先进的炉排炉,烟气排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上海市地标和欧盟标准。

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垃圾处置的重要一环。《实施方案》同时提出,要提高资源利用能级。健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,推动新一轮低价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制定,提高中转站、集散场运营管理水平,促进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。强化可回收物和湿垃圾高效、高值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%。

其中,按照城投集团托底、市场参与的思路,加快引入高技术水平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,推动老港基地废织物、废塑料类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试点落地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有机肥料登记证,引导符合环评等条件的资源化处理企业,通过产业化加工方式,以湿垃圾(厨余类)为原料制备有机肥料。强化对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料持证企业监管评估,对湿垃圾原料、资源化产品质量等开展跟踪管控,持续拓展相关产品在园林绿化和农田土壤改良中推广应用。基于碳中和理念,开展生活垃圾制备氢气、湿垃圾低碳利用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等技术研究与示范。

《上海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方案》则进一步提出,巩固优化“两网融合”回收体系,充分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,到2025年,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、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95%、45%以上,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。

近年来,上海城投积极探索“两网融合”模式,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“点-站-场”运营体系,大力发展干垃圾焚烧发电,有力拓展湿垃圾制沼发电、沼渣利用,引入生物技术分解厨余垃圾,大力推进生活垃圾、建筑垃圾“资源化”。

目前,上海城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已覆盖嘉定、青浦、徐汇、黄浦、浦东、静安等六区,布设回收点位5210个、沿街开放型示范点6个、中转站35个、集散中心3个,五年来,“玻、衣、塑、纸、金”全品类回收量累计达到35.1万余吨。

在生物能源利用和再生建材利用方面,上海城投加快推进富余资源生物转化、厌氧沼渣深度利用和利乐包资源化利用。

比如,黑水虻生物转化养殖试验项目利用湿垃圾实施的富余资源生物转化,每日消耗50吨有机质。通过转化,可实现20%的水虻蛋白,变身喂养畜禽的上等优良蛋白饲料;黑水虻还可以实现20%虫粪肥料转化率,成为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。

同时,由上海城投负责运营的建筑垃圾厂5座,处理能力10500吨/日,主要采用“粗分选+多级分选筛分+多级破碎,辅以磁选和智能分选”的处理工艺,生产出再生骨料、回填材料、制再生砖、制水泥砂浆等产品,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。

在日常垃圾投放和转运过程中,如何准确地判断出混杂其中的不合格异物,并形成有效证据链为垃圾分类管理提供依据,成为亟需解决的核心难题。上海城投首创了生活垃圾转运环节品质识别系统,通过AI技术对生活垃圾图像和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处理,实现对湿垃圾分类品质的智能预警和监管。该系统的抓拍率、检出率、准确度及误识别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,有效降低了湿垃圾品质监管的复杂度,有利于倒逼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运环节的分类操作,提升垃圾分类品质,最大化支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。

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